國際特赦組織指控烏軍戰術危及平民
「我們對軍方的行為沒有話語權,但我們為此付出了代價」。隨著烏俄戰爭進入第五個月,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在八月4日發布一份調查報告,指控烏軍在與俄軍對抗的過程中將戰火波及到住宅區。以下為該報告的整理。
-
烏軍在人口密集住宅區中的建築(如醫院和學校)建立軍事基地及操作武器系統,這導致了部分地區的平民與建築在俄軍的報復性攻擊中遭到波及。然而,這不代表俄軍每一次對於平民區的攻擊都是因為烏軍在其中駐紮軍隊。
-
在四月到七月間,國際特赦組織分析了多起俄軍和烏軍的交火,發現了烏軍自人口稠密區發射火炮的證據。
-
六月10日,在尼古拉耶夫南部的一個村莊有名男子遭到火箭彈襲擊身亡,他的母親告訴國際特赦組織:「軍隊住在我們家隔壁的房子裡,我兒子經常給士兵帶食物。我多次懇求他遠離那裡,因為我擔心他的安全。當襲擊發生時,我兒子在我們家的院子裡,我在家裡。他當場遇害。他的身體被炸成了碎片。我們的家被也遭到了破壞。」國際特赦組織的調查人員在隔壁的房子發現了軍事裝備和軍服。
-
在爾丘姆斯克,幾名居民告訴國際特赦組織,烏軍一直駐紮在一棟與大樓僅隔20米的建築物。五月18日,一枚俄羅斯導彈擊中了大樓的前方,部分摧毀了五間公寓並炸毀了附近的建築物。
-
三名居民告訴國際特赦組織,在一次空襲前,烏軍一直在使用被轟炸房屋對面的一棟建築,兩輛軍用卡車停在被導彈擊中的房屋前。國際特赦組織的研究人員在該棟大樓內外發現了軍事痕跡,像是沙袋、覆蓋窗戶的黑色塑料布以及急救設備。
-
烏軍建立在住宅區的軍事基地大多都遠離前線,並且附近都有可行的替代地點。
-
國際特赦組織調查員曾目睹了烏軍將醫院當成軍事基地。四月28日,俄軍空襲在哈爾科夫郊區的一個醫學實驗室,造成兩名員工受傷,此前烏軍在該實驗室建立了基地。
-
國際特赦組織在學校中發現大量的軍事設備,雖然這些學校在戰爭開打後便已關閉,但學校多座落在人口密集區,同時也有證據顯示烏軍會利用學校作為集結場所。儘管並沒有國際法規明確的禁止軍隊利用廢棄的學校,但軍隊應該有義務避免戰火波及平民或是撤離平民,目前烏軍似乎並沒有這樣做。此外,學校若在戰爭中遭到損壞,戰後則有可能進一步剝奪兒童的受教權。
-
該報告最後也寫到,烏軍駐紮在住宅區中並不能成為俄軍胡亂攻擊平民的理由,衝突雙方都必須區分軍事目標與平民單位,並且應該盡可能的減少平民的傷亡。
「烏克蘭軍隊在人口稠密地區行動時將平民置於危險中,這種作戰模式違反了戰爭法。抵禦俄軍進攻並不意味著烏軍不需遵守國際人道條約。」國際特赦組織的秘書長卡拉馬爾德說:「烏克蘭政府應該盡速確保軍隊的部署遠離人口密集區,或是將平民從軍事的區撤離。軍隊不應該讓醫院進遭到戰火波及,並且學校及民用住宅應該在無可行的替代方案下才能作為軍事用途使用。」
烏克蘭政府予以駁斥,稱之為俄國的政治宣傳及假訊息,堅稱烏軍採取一切措施將平民轉移至更安全的地方。總統澤倫斯基指控該組織「試圖將責任由侵略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
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稱報告中的指控「不公平」。他說:「國際特赦組織的這些行為並不是尋找且向世界報告真相,而是在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在摧毀成千上萬平民性命、城市、土地的國家和拼命捍衛家園的國家之間畫上錯誤的等號。」
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Oleksiy Reznikov)則稱這份報告是「曲解、顛倒是非」,並指該報告質疑烏克蘭人保衛自己國家的權利。